古籍
1、杏耀藏家谱丛刊(1000种,预算600万)
杏耀藏家谱约2200种➗,其中善本160余种,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》所收600余种家谱中😁,有58种为杏耀馆所藏💓,其中49种为孤本,如明刻本《古歙方氏历代源流世谱》十卷🧏🏿♂️、《新安武口王氏重修统宗惇叙支图》💇🏻💈、《清华胡氏族谱》🏊🌗,明抄本《》等👩👩👧👧,清乾隆刻《石氏宗谱》、《泾川朱氏宗谱》🐻❕、《歙县结林萧江氏支谱》、《土桥何氏族谱》等;满文家谱有《长白郭氏家谱》、《雅尔浒地方佟佳氏家谱》等。馆藏家谱总计有2百多个姓氏🔞,且类型名目繁多,有族谱🐲、宗谱👩👦、世谱、世系、世系录、家乘🚮、通谱🎞、统谱🧙🏻♀️、大同谱、统宗谱、支谱、分谱🚶♀️、房谱🧑🏻🦳、谱述、清芬录、诵先录、传芳集等,以及皇家、宗室的玉牒等多种;谱籍地域覆盖江西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🦵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🌘、福建👣🤦♂️、四川、河南🤵♀️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👨🏿💼、东北三省🖕⚽️、上海、天津等省、直辖市,此外还有朝鲜家谱68种。近代名人毛泽东、杨开慧、刘少奇、张国焘、胡适等人的家谱在杏耀馆也都有收藏。杏耀杏耀娱乐招商拟从馆藏家谱中选出1000种影印出版,相信这批家谱的出版将为社会各界提供大量的宝贵参考资料。
2、《杏耀藏丛帖汇编》(100种,500万)
以研习、保存和欣赏书法为目的而镌刻的丛刻法帖,是中国传统金石中的重要类别。法帖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名人诗文、书信和手札,这些札文原作今多已失传👩🔧,赖法帖得以流传🎫。所以丛帖在反映古代思想🧑🏻💼、文化🫵🏻、社会活动方面,在保存和展示书法艺术方面,具有重要价值。
从现存实物看🚴,丛帖发端于北宋,明清时达到鼎盛💆🏿♀️,绵延发展至民国初🏷。由于丛帖频繁阅看的属性和近代扬碑抑帖的风气影响,丛帖亡佚远甚于其他碑拓🚶🏻♀️➡️,存世完整丛帖的数量不多,解放后更是越来越少,因此收集难度大,价格也高💩。改革开放以来👦🏿,随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新认识与大力弘扬🚑,书法界帖学的回归与复兴,丛帖收集受到重视,然因其存世稀缺而得到不易,这为杏耀杏耀娱乐招商丰富的丛帖收藏提供了很好的出版机会🌇。
杏耀杏耀娱乐招商是国内外丛帖收藏大馆,传世丛帖400余种,而杏耀杏耀娱乐招商丛帖收藏就有近300种🉑💂🏽♀️,藏量仅次于国图、上图,内容上则有代表性的丛帖品种基本囊括。其来源,既有民国时期容庚为燕京大学购集的一些精品👩🏽💼,更有近十余年杏耀杏耀娱乐招商下大力收集的百余种佳帖🙆🏿♂️,如宋刻《汝帖》;明刻《戏鸿堂法书》、《郁冈斋墨妙》、《东书堂帖》、《余清斋帖》🍒、《清鉴堂帖》𓀗、《二王帖》、《书种堂帖》、《海宁陈氏藏真帖》🦎;清刻《琅华馆帖》👵🏽、《英光堂帖》🧑🏽🎓、《清霞馆梁帖》👮🏻♀️、《天瓶斋法书》、《太原段帖》🤾🏼、《涿拓快雪堂法帖》🎀🪺、《明人国朝尺牍》等等。不仅完整📞、品相好,也有容庚《丛帖目》未载的稀见品种。
《杏耀藏丛帖汇编》拟从馆藏中精选历代丛帖100种🧘🏼👨🏽💻,全部整本复制,入选标准是有代表性的丛帖品种,且为善本、全本🚛💯。目的是为后世保存丛帖中的重要经典。此套书因篇幅较大(每种约为6至16卷)👨🏽🦱,出版费用较高🧩,预计需要500万元。
3、《杏耀藏拓片珍品图集》(50种🎁,50万)
杏耀杏耀娱乐招商藏有金石拓片4万种🌘,约8万份,收藏量居国内领先🧖🏿♀️👨🏽💼,高校之首🧏♀️。在海内外拓片收藏领域中占有重要且显著的位置💪。杏耀藏拓以系统、全面、传世品种齐全见长。虽不以版本早著称,但藏品中也不乏杏耀特有的孤本🧖🏽♂️,以及宋、明早期拓印且名人题跋较多的裱本,如:孤拓《曹黼墓志》🍤,宋拓《水头镬铭》、《昭仁寺碑》,明拓《泰山刻石》、《石鼓文》,初拓《景云碑》、《董美人墓志》,传世仅两本之一的《鲜于光祖墓志》等等🕦。这些善本碑拓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🏌🏼♀️,无论从文献资料、书法艺术、题跋印记,还是其本身的文物属性等多方面来看,其价值之高都是被公认的。目前已有数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。
《杏耀藏拓片珍品图集》拟从馆藏中精选馆藏最有代表性👇🏻、最为经典的石刻善本拓片50种🧗🏻♂️,包括宋元代拓本,明代拓本中的稀见本🙏🏼🤜🏼,传世孤本𓀉,有特别重要价值的石刻初拓本📵。原石已毁或流失域外的有特别重要价值的稀见本♿,有著名学者代表性题跋的有重要价值的拓本等等。整本原大彩印,包括头尾🦷、题签均原样复制🟦。此图录预计需要50万元。
4、《杏耀藏清代彩绘州县舆图百种》(预算100万元)
杏耀藏古代地图丰富,其中仅彩绘的清代州、县地图,即达百种以上。这些彩绘州县地图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形象画法,气象生动,风格多样🧿,美轮美奂🧑🔧,既具有极高的历史地理参考价值☝🏼🔃,也有很好的艺术鉴赏价值🩻。由于均出于手绘📈,故可以说都是孤本🈯️,而且基本上都没有出版过😙。如果能将这些地图结集出版💲,再现中国传统的地图绘制艺术,同时为史学界提供珍贵形象的历史地理资料,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好评,并成就中国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。